一:服务器及RAID磁盘阵列介绍
RAID(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,独立磁盘冗余阵列)技术是通过组合多个物理硬盘,以提高数据存储性能、可靠性和/或增加存储容量的一种方法。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RAID级别:
1. RAID 0(条带化)
- 概念:RAID 0是最简单的RAID形式,通过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磁盘上,实现了数据条带化,即数据被分割成块,分别写入不同磁盘中。
- 优点:显著提高读写速度,因为可以同时从多个磁盘读取或写入数据。
- 缺点:没有数据冗余,一旦任何一个磁盘损坏,所有数据都会丢失,因此不适合对数据安全性有要求的场景。
2. RAID 1(镜像)
- 概念:RAID 1通过磁盘镜像实现数据冗余,即数据在两个或更多磁盘上完全相同地复制。
- 优点:提供完全的数据冗余,一个磁盘损坏时,可以从镜像磁盘无缝继续工作,保证数据安全性。
- 缺点:存储效率低,因为一半的存储空间用于备份,不增加存储容量,仅提升可靠性。
3. RAID 5(分布式奇偶校验)
- 概念:RAID 5结合了数据条带化和分布式奇偶校验信息,至少需要3块硬盘。奇偶校验数据分布在所有磁盘上,使得即使一块磁盘故障,数据仍然可以恢复。
- 优点:在提供数据冗余的同时,利用所有磁盘的空间进行数据存储(减去一个磁盘用于奇偶校验),兼顾了存储效率和安全性。
- 缺点:写操作较复杂,性能较RAID 0或RAID 1低,且奇偶校验重建过程占用资源。
4. RAID 6(带有双奇偶校验)
- 概念:RAID 6是在RAID 5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块,至少需要4块硬盘。这提供了两块硬盘同时故障仍能恢复数据的能力。
- 优点:拥有更高的数据安全性,即使两块硬盘同时损坏,数据也不会丢失。
- 缺点:相比RAID 5,因为有更多的奇偶校验计算,写操作更慢,且额外的奇偶校验占用了更多的存储空间。
5. RAID 1+0(镜像+条带化)
- 概念:RAID 1+0(也称为RAID 10)结合了RAID 1和RAID 0的特点,首先创建镜像对,然后在这些镜像对间实施条带化。
- 优点:提供了极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出色的读写性能。即使两块硬盘同时故障,数据仍然可以恢复,且读写速度由于条带化而加快。
- 缺点:成本高,存储效率低,因为一半的磁盘用于镜像备份,是所有RAID级别中成本最高的方案之一。
在服务器环境中,选择合适的RAID级别需根据业务需求、预算、对数据安全性和性能的要求综合考虑。对于关键业务,RAID 1+0或RAID 6可能是更佳选择,而追求极致性能和存储利用率的场景可能会考虑RAID 0或RAID 5。
二:列阵卡介绍
列阵卡,也称为RAID控制器,是用于管理RAID配置的硬件设备,它能够显著提升数据存储的性能、可靠性和容量管理能力。以下是关于列阵卡接口类型和缓存的详细介绍。
1. 列阵卡接口类型
列阵卡支持多种硬盘接口,以便连接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。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接口类型:
(1)IDE接口(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)
IDE(或Parallel ATA,PATA)接口是较老的硬盘接口标准,现在已经较少使用。IDE接口的列阵卡通常提供较慢的数据传输速率,不支持现代高速硬盘的性能需求。
(2)SCSI接口(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)
SCSI接口历史悠久,支持多种设备类型,包括硬盘、光驱、磁带机等。SCSI列阵卡提供了相对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良好的扩展性,支持热插拔,并且通常具有更好的错误处理机制。SCSI接口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演进,从SCSI-1到Ultra-320 SCSI,再到后来的SAS(Serial Attached SCSI)接口。
(3)SATA接口(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)
SATA接口是IDE接口的升级版,采用串行通信方式,相比IDE,SATA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、更细的电缆以及更好的散热性能。SATA列阵卡通常用于消费级和部分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,支持热插拔和NCQ(Native Command Queuing)技术。
(4)SAS接口(Serial Attached SCSI)
SAS接口设计用于满足高性能、高可靠性的企业级存储需求。它兼容SATA硬盘,同时提供比SATA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、双端口冗余(提高可靠性)、更强大的错误校验能力和更多的命令队列。SAS列阵卡是现代企业存储环境中最常用的类型之一。
2. 列阵卡的缓存
列阵卡通常内置缓存(Cache),以提高读写性能和数据保护能力。缓存的作用主要包括:
- 提高读写速度:列阵卡的缓存可以暂存频繁访问的数据,减少直接访问硬盘的次数,从而加快数据读写速度。
- 增强数据保护:多数列阵卡支持电池备份单元(BBU)或超级电容,即使在电源故障时也能保护缓存中的数据不丢失,确保数据一致性。
- 写策略:列阵卡的缓存策略通常包括Write-Through(直写)和Write-Back(回写)。Write-Back提供更高的性能,因为它允许数据先写入高速缓存再写入磁盘;而Write-Through则更加注重数据安全性,数据直接写入磁盘后再更新缓存。
列阵卡的缓存容量和类型(如DDR3、DDR4)直接影响其性能表现,更大的缓存通常意味着更高的吞吐量和更快的响应时间。用户在选择列阵卡时,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,综合考虑接口类型、缓存大小、数据保护机制等因素。
3:构建软RAID磁盘列阵
1. 构建磁盘列阵
(1)安装mdadm工具
mdadm是“Multiple Device Administrator”的缩写,它是Linux系统中管理和维护软件RAID的重要工具。安装mdadm前,请确保系统更新到最新状态。
- Debian/Ubuntu:
#bash
sudo apt-get update
sudo apt-get install mdadm
- CentOS/RHEL:
#bash
sudo yum update
sudo yum install mdadm
- Fedora:
#bash
sudo dnf check-update
sudo dnf install mdadm
- 验证安装:
#bash
mdadm –version
(2)准备用于RAID列阵的分区
在加入RAID的每个硬盘上创建分区。使用fdisk或gdisk命令,如创建一个GPT分区:
#bash
sudo gdisk /dev/sdb
在gdisk界面,输入n新建分区,选择合适的编号,然后按回车接受默认开始和结束扇区,最后输入w写入更改并退出。
(3)创建RAID设备
以创建RAID 5为例,假设我们有三个分区sdb1, sdc1, sdd1:
#bash
sudo mdadm –create /dev/md0 –level=5 –raid-devices=3 /dev/sdb1 /dev/sdc1 /dev/sdd1
- /dev/md0是RAID设备的名称。
- –level=5指定RAID级别为5。
- –raid-devices=3指明参与的设备数。
(4)创建并挂载文件系统
在RAID设备上创建文件系统,例如使用ext4,并将其挂载到指定目录:
#bash
sudo mkfs.ext4 /dev/md0
sudo mkdir /mnt/raid
sudo mount /dev/md0 /mnt/raid
2. RAID列阵管理及设备恢复
(1)扫描查看磁盘列阵信息
查看当前RAID状态:
#bash
cat /proc/mdstat
获取详细信息:
#bash
sudo mdadm –detail /dev/md0
(2)建立配置文件
为了使系统重启后能自动识别RAID阵列,需要生成或更新mdadm的配置文件:
#bash
sudo mdadm –detail –scan | sudo tee -a /etc/mdadm/mdadm.conf
(3)启动和停止进行测试
- 停止RAID(仅维护时使用):
#bash
sudo mdadm –stop /dev/md0
- 启动RAID:
#bash
sudo mdadm –assemble /dev/md0
(4)实现故障恢复
- 检测故障:通过/proc/mdstat查看是否有(F)标记的磁盘。
- 标记并移除故障磁盘:
#bash
sudo mdadm /dev/md0 –fail /dev/sdx1
sudo mdadm /dev/md0 –remove /dev/sdx1
- 替换新磁盘:确保新磁盘的大小和类型与故障磁盘相同,分区后:
#bash
sudo mdadm /dev/md0 –add /dev/sdy1
- 监控同步:使用watch cat /proc/mdstat观察同步进度。
高级注意事项
- 热备盘:可以为RAID 5/6添加热备盘,以自动替换故障磁盘,使用–spare-devices参数。
- 定期检查:使用smartctl工具定期检查硬盘健康状态。
- 备份:尽管RAID提供了冗余,但定期备份数据仍是非常重要的。
通过遵循以上步骤,你可以全面了解如何构建、管理及维护RAID磁盘列阵,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系统的高可用性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